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比喻飞扬自在。
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人物背景文殊菩萨形象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
早期的文殊造像,个性相对明显,三髻垂发出现频率较高,项圈上的牙状装饰以及方圆组合的饰物较为常见,装饰通常显得简素。饱满粗壮、肌肉健硕的躯体尚有笈多与后笈多时代的余韵。当然,这些特点并不,也未必全部出现在同一件雕塑中,而是帕拉早期文殊造像总体的一种倾向。
晚期的文殊菩萨像,密教色彩更加浓郁,多臂像出现频率增加,装饰繁复华丽。现藏达卡博物馆的一件文殊像立于莲台之上,发髻高耸,宝冠严饰,多重珠串组成的项圈上镶嵌大的花形饰物,宽大的帔帛布满卷草纹饰,斜披在胸前,下着贴体的多提,上有平行排列的圆形图案,腰带式样繁复,珠链垂挂。两侧各有一位身形较小的胁侍。文殊两侧两支波浪形弯曲的枝蔓几乎填满了光背上的空白,既是持物也富有强烈的装饰作用。这种繁缛的装饰,并非文殊,也出现在同时期其他佛教和印度教造像中,是帕拉晚期典型的风格倾向。
晚期的文殊造像,明显的倾向是程式化,这也是帕拉晚期造像的整体趋势。此时的文殊造像多头戴宝冠,发型和饰物与其他菩萨包括印度教造像的饰物趋同,早期常见的三髻垂发和具有特征的项饰出现频率降低。在人物比例上,往往四肢比早期显得修长,紧绷的肌肉呈现出一种紧张感和隐含的动感。由于个性化的饰物以及发式逐渐变得不明显,文殊手中的持物成为识别其身份方式。
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菩萨,是佛教六观音。
千手观音菩萨也称做千眼千臂,千手千眼。佛教讲解,千内手观音菩萨有一千只容手臂,没只手掌中又各一只眼睛,所以又有一千只眼睛。他的千眼能遍观世界,千手能遍护众生,是一位渡济众生的大慈悲菩萨。
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有两种,一种是真塑造1000只手,每个手掌心中一只眼,千手的排列犹如开屏似的排在观音身后。另一种是以42只手代表千手,除两只手合掌外,左右各有 20只手,每只手代表25只,象征1000只手,手上各有眼睛,分别执各种法器。这张澳门印制的邮票就是后一种造像的演变。
无生老母其起源于明代中叶出现的罗教,创始人为罗梦鸿。在罗教及其支派的理论中,无生老母既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她是人类的祖先,创造了宇宙与人类,同时又拯救沉沦于苦海中的后代,派神佛等下凡,或自己亲自下凡救度众生。明清的民间几乎都以无生老母作为高神祇,“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成为民间的“八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