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是中国大的收藏群体,由于中国瓷器伴随着中国古代文明,历史周期长,所以瓷器种类多,品种繁杂给喜欢收藏瓷器的人带来了很多困难,尤其瓷器鉴定断代对于刚入门的新人来说几乎不可能。所以瓷器鉴定入门很关键,快速掌握古瓷断代的诀窍。
对于瓷器入门的新手,好的入门方式就是去国博馆看各个朝代的典型器,了解器形、釉色以及纹饰特点,看的多了对瓷器大概年代就有了了解,这是快的入门方式。
其次是多去接触实物瓷器,去古玩市场多问多交流,找有经营的店主交流瓷器鉴定经验。
先掌握一些简单的入门诀窍,瞄准方向,实际操作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1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瓷化程度、胎体和釉层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会导致器物重量的变化,很难有一个的标准,因此还是需要大量的实际上手经验,逐渐形成真实客观的认知。
我们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断地感知、对比、总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不认识的瓷器断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当做是一种辅助手段。
2 干湿感
都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展现出的干湿度也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干湿”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现水珠什么的,具体指的是一种手上的感觉。
一般来说,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以上才会有出汗的感觉,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来手感是干燥、枯涩的,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刺耳的摩擦声,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湿润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瓷器虽然干燥,但摩挲起来绝不是干涩的摩擦声。
看彩料。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要看器物中真正的老气。
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俗称“水头”。
而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
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
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瓷器鉴定真知堂:
理论上讲,从瓷器被人类生产出来后,就会投入使用过程。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瓷器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擦洗,移动,把玩,风吹日晒的过程,时间久了,就会在瓷器上产生因这些行为造成的磨损痕迹。
也就是说,一件瓷器从刚出窑的新瓷器到变成老瓷器的过程中,会因为人类的各种活动产生相关的痕迹。而瓷器的老化痕迹鉴定法,就是对
瓷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
其推定可靠的前提是,陶瓷器在出窑后,会发生釉面和胎质的自然老化。而根据这些微观(放大镜或显微镜)现象得出的陶瓷器鉴定结论的方法,就被陶瓷圈里称之为老化痕迹鉴定法。
术语里,陶瓷是由不同的晶相、玻璃相、气相等组成的复合体。因此,它的显微结构特征非常关键,而这种显微结构特征,无疑是鉴定瓷器真伪的关键要素。
但这种显微结构特征,目前国内仅有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可以做类似检测,而相对于被鉴定瓷器而言,关键的是足够多的标准器资料,才能得出比较靠谱的鉴定结论。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打个比方。
我们知道体操,跳水一类综合评分的体育项目,一般有十个裁判。运动员比赛完毕,十个裁判打分,去掉一个高分,去掉一个低分,然后剩下的八个分数平均值就是运动员终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