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底部
瓷器底部做旧多见的是用砂轮把底部磨平,然后用机油沥青等混合物涂抹。这个做旧出来的瓷器有时候弄巧成拙,把不容易磨损到的地方也顺便磨得很光滑,砂轮修整后残留下的砂轮痕迹也是辨别真假的一个方法。做旧后的底部无包浆,涂抹机油后的黑色在表面浮着,很容易分辨。
我说的上面两种做旧方法都是中低档瓷器上用得多的做旧方法,用这两种方法做旧的瓷器在古玩市场上的占比不低于80%。剩下的结老底做旧,剥釉,后加彩后加款等各异仿古瓷器的鉴定方法以后再慢慢写,只要仔细看都有漏洞。
至于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这也是业界公认的标准方法,是这样的:
1、瓷器的造型
造型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什么时代具有什么时代的特征,这是无法改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很多臆造品无法遁形的地方,因为某个器型在什么时代开始出现,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衰败,到什么时代就消失了这是历史,是任何人都无法篡改的!因此造型是非常重要的鉴定方法之一。
2、瓷器的纹饰题材和装饰风格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尚流行的东西,因此这些因素都会展现在瓷器上,故此,瓷器的纹饰题材和装饰风格也就成为瓷器鉴定的方法之一。
3、瓷器的烧造方法
我国的瓷器烧造方法是从低级向逐步发展和提高的,每个时代都会在原材料的加工、器物成型方法上、烧窑的方法等方面会有明显的不同,也因此在瓷器上就会有不同时期的烧造方法的痕迹。
4、瓷器的胎釉、彩绘特征
不同时期的胎釉,不同窑口的胎釉和彩绘就有不同的特征,熟记并掌握这些就是鉴定瓷器的重要方法之一。
5、瓷器的款识
这个部分主要是适合于明清时期的瓷器,其他时期的瓷器虽偶有款识,但是并没有其他方面强有力的佐证之下,还是应该谨慎对待。
其次看施釉。
瓷器的施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
而唐代的釉色是流淌状,色与色之间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但这种开片不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
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滋润,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上述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看彩料。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痕迹学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相关原理和方法,研究利用和检验痕迹的理论、方法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物体相互作用后外部结构变化的印迹。如手印、脚印、工具痕迹枪弹射击痕迹、车辆痕迹、整体分离痕迹等。《百度百科》
痕迹学,属于刑事侦查学中的一类,主要用在刑侦领域,一般人了解的笔迹鉴定就是痕迹鉴定一类。近年来,瓷器鉴定领域也出现了所谓老化痕迹鉴定法。这种鉴定方法,是依托痕迹学的研究方法,对自然老化的瓷器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该瓷器的生产年代,确定瓷器的真伪。
术语里,陶瓷是由不同的晶相、玻璃相、气相等组成的复合体。因此,它的显微结构特征非常关键,而这种显微结构特征,无疑是鉴定瓷器真伪的关键要素。
但这种显微结构特征,目前国内仅有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可以做类似检测,而相对于被鉴定瓷器而言,关键的是足够多的标准器资料,才能得出比较靠谱的鉴定结论。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打个比方。
我们知道体操,跳水一类综合评分的体育项目,一般有十个裁判。运动员比赛完毕,十个裁判打分,去掉一个高分,去掉一个低分,然后剩下的八个分数平均值就是运动员终得分。
古瓷器胎釉成分分析鉴定法,是目前而言的古瓷器科学鉴定方法,但基本上很难得到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具有两个要素。是在瓷器上取样,这样或多或少会破坏文物真品。其次,它需要不下于10个的可靠标本,这样才有足够的标准器对胎釉成分进行分析,而绝大多数古代瓷器是不能被破坏作为标准器的,因为它本身价格非常高。
以宋代哥窑为例,目前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哥窑的胎釉成分分析,是建立在故宫博物院送去的半个哥窑碟子的基础上的,有且仅有这么一件标本。而这件标本还并非清宫旧藏,而是解放后征集的哥窑。所以,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具备普遍的认可。
而牛津大学热释光鉴定法这种科学检测方法,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它的鉴定,很多国内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都过不了关。所以目前也未能普遍流行起来。关于热释光鉴定法,下一篇文章再为你详细讲解,在此暂不赘述。
瓷器胎釉成分分析鉴定法,是科学的瓷器鉴定方法,它采用现代科技的显微结构技术和成分分析技术,对古瓷器的胎釉成分和化学元素配方进行测量和分析。由于历史上各地各窑口瓷器生产使用的胎土和釉料原料都来自天然矿物、植物成分,而这种成分往往沿用几十年甚至上不变,所以这种胎釉组成成分元素分析法,对于给特定年代特定窑口生产的古瓷器打上身份证,是极有证据力的。
瓷器里的气泡来自何方呢?主要来自胎中的水分和釉里化学成分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对于高温瓷器而言,胎中的水分子一般早在瓷器烧结之前就全部挥发了,主要是釉里产生的气泡,在高温下未能完全逸出釉面,被包裹在釉里形成的。
由于釉本质上就是一种玻璃,所以,釉里的气泡就是玻璃里的气泡。这对于玻璃而言,是一种明显的缺陷。而古代瓷器釉中,或多或少都有气泡存在。
官、哥二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