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聚宝荟艺术品鉴定中心 时间:2025-02-07 12:05:56 [举报]
要看器物中真正的老气。
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俗称“水头”。
而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
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
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瓷器鉴定,有眼学和科学之分。近,老化痕迹鉴定(又称死亡气泡鉴定)这种鉴定法,在收藏圈里颇为流行。那么,什么是老化痕迹鉴定,它的原理是什么?这种方法是否科学?科学的瓷器鉴定方法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收藏家们都很关注。跟随真知堂去看看这些问题的答案吧。本文配图,均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真品,值得收藏家收藏起来慢慢看。
瓷器鉴定真知堂:瓷器的老化痕迹鉴定法,属于眼学和科学之间。它牵涉到一门学科-痕迹学。
古瓷器胎釉成分分析鉴定法,是目前而言的古瓷器科学鉴定方法,但基本上很难得到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具有两个要素。是在瓷器上取样,这样或多或少会破坏文物真品。其次,它需要不下于10个的可靠标本,这样才有足够的标准器对胎釉成分进行分析,而绝大多数古代瓷器是不能被破坏作为标准器的,因为它本身价格非常高。
以宋代哥窑为例,目前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哥窑的胎釉成分分析,是建立在故宫博物院送去的半个哥窑碟子的基础上的,有且仅有这么一件标本。而这件标本还并非清宫旧藏,而是解放后征集的哥窑。所以,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具备普遍的认可。
而牛津大学热释光鉴定法这种科学检测方法,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它的鉴定,很多国内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都过不了关。所以目前也未能普遍流行起来。关于热释光鉴定法,下一篇文章再为你详细讲解,在此暂不赘述。
瓷器胎釉成分分析鉴定法,是科学的瓷器鉴定方法,它采用现代科技的显微结构技术和成分分析技术,对古瓷器的胎釉成分和化学元素配方进行测量和分析。由于历史上各地各窑口瓷器生产使用的胎土和釉料原料都来自天然矿物、植物成分,而这种成分往往沿用几十年甚至上不变,所以这种胎釉组成成分元素分析法,对于给特定年代特定窑口生产的古瓷器打上身份证,是极有证据力的。
可惜的是,这种工作量太大,成本过高,绝非非机构或者某个博物馆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
通常情况下,在古陶瓷的胎、釉显微结构观察中,一般可观察到瓷胎中的主要物相为石英、长石、云母、莫来石、铁钛矿物和少量的其他矿物,还有少量的玻璃相。在釉中,除了大部分的玻璃相外,通常还有少量的残留石英、气泡,而在某些种类的古陶瓷釉中还存在一些析晶(如铁的氧化物析晶、钙长石析晶等)。
可望而不可即的瓷器胎釉成分分析鉴定法,我们接触不到,那么坊间流传的所谓死亡气泡鉴定法又是怎么回事呢?它管用吗?
其实这些古瓷的气泡特点,都是前辈学者在对真品进行显微观察中得到的视觉直观感受。古代由于多为柴窑烧制,烧成时间长,温度低很不稳定,很难控制,所以多出现大中小不同的气泡,而现代煤气窑和电窑所烧的瓷器,温度高而恒定,窑炉内气氛控制由电脑控制,烧成时间短,所以一般出现小而密集,大小非常整齐的气泡。
这种气泡的出现,是由于现代窑炉技术的高度进步造成的,古代柴窑根本做不到,所以看气泡就成了不少瓷器鉴定和普通收藏爱好者的一个法宝。
但这种方法的缺陷明显
。仿制者现已经可以用电脑调整窑炉内烧成气氛,人为烧出大中小不同的气泡。有部分做高仿瓷器的,早已经自己建造小型柴窑,烧出来的瓷器气泡与真无二。
标签:汉代绿釉瓷器鉴定,北京瓷器鉴定,瓷器鉴定鉴定,清代粉彩瓷器鉴定